票据业务需回归本源 定位于服务实体经济
上海票据交易所的正式运行,标志着中国票据业务进入了统一规范、透明高效的全面电子交易时代,这给票据业务发展带来了新机遇。11月25日,由江西财经大学九银票据研究院主办、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新时代票据业务发展与创新”研讨会于北京举办。
会上,业内专家围绕明确票据市场发展目标、票据业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票据业务转型发展、票据市场的规范化创新方向等议题展开了探讨。
票据业务需回归本源
会上,江西财经大学九银票据研究院执行院长肖小和对票据业务发展创新进行了展望。他认为,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要求,票据业务需要回归本源,票据业务应定位于服务实体经济。
在他看来,票据业务发展目标是通过发展和创新,探索和健全票据市场体系,即完善票据市场、参与主体、票据产品体系,促进融资便利化、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障风险可控。
肖小和进一步表示,要实现上述目标和要求,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以“一行三会”为牵头单位探索构建我国票据市场框架体系;二是建立以人行ECDS系统为核心的覆盖票据市场承兑、贴现、转贴现、回购、再贴现及衍生产品、新产品、评级、经纪等全生命周期的中国票据市场体系;三是建立以人行、上海票交所为主体,以地方、财务、中小银行和规范的票据平台为补充的有序、层次分明的中国票据市场交易体系;四是打造中国票据市场生态信用体系。
“票据业务的快速发展既有助于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又可优化商业银行资产结构、调节流动性、增进银企关系。” 江西财经大学九银票据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赵成江表示。
对于商业银行如何加强票据业务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赵成江提出了以下几个途径:加强票据供应链建设,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扩大再贴现规模,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加大小额票据贴现,支持小微企业发展;适应实体经济发展需要,有序开展融资性票据;完善票交所的功能,丰富票交所产品。
不断完善票据业务
票据市场的发展已经步入较为成熟的阶段,但在票据业务创新方面还有待继续完善。会上,肖小和认为,票据市场业务创新当前存在几大问题,如票据市场顶层设计有待完善;目前整个市场缺乏统一、权威的评级;票据经纪的不规范运作制约票据市场发展;票据信贷规模、风险资产计量需要优化;电子商业汇票未真正融入票交所体系等。
面对新的环境,票据业务必须进行创新和发展才能顺应时代的变化。
江西财经大学九银票据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杨栋就转型发展问题谈了自己的思考:第一,票据业务需立足于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加强承兑和直贴业务发展;第二,需要直贴和转贴并重,应基于票据全链条打造“支付结算、信用与融资、交易投资功能”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第三,需建立投研一体化的交易体系,强化总行投研能力,加强对转贴现业务的引导,以全行交易形成合力;第四,进一步强化货币政策传导和利率形成机制。
杨栋建议,要继续完善市场制度环境,推动法律法规的修订,提升票据二级市场流动性,推动商业信用支持票据的发展。
“长期来看,商业信用短期融资工具对银行承兑汇票具有替代效应,应进一步加强商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定位及经营转型。”杨栋强调。
加强票据市场规范化发展
票据业务的发展创新促进了金融科技的发展。在票据市场和产品获得更加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数字票据的应用逐渐兴起。专家提醒,票据业务的发展会促使经营模式发生变化,伴随很多新业态的出现,需进一步警惕市场风险;未来票据业务风险管理应趋向综合化、全局化。
江西财经大学九银票据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晏秋生表示,票据业务的风险源自信息不对称和信用状态不理想。托管机制是修复信用关系的长效机制,利用托管机制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
“未来票据市场的规范化要从四个方面着手,包括去贸易背景化、去信贷规模化、标准化和直接融资化。”江西财经大学九银票据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何伟强认为。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采编人:阮华玲 审核人:孙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