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入篮 开启国际化新里程
10月1日,人民币正式加入SDR货币篮子,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人民币入篮,是人民币国际化重要的里程碑。在这背后,是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汇率运行机制更加透明和更具有市场化,资本项目开放渐行渐进,海外机构投资债券市场、资本市场的操作空间逐渐扩大等。在人民币加入SDR后,市场预计未来人民币在全球储备货币中的比例达到5%左右,不过,人民币贬值预期对其发展造成一定阻力。虽说人民币国际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要稳步推进,还需要更多改革和开放的措施,以提高人民币在国际中的使用,包括全球交易、支付、结算等各个层面,以及资本项目更加开放。
10个月前的2015年11月30日,IMF执董会通过将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的决定,该决定于2016年10月1日正式生效。中国人民银行8月发布的《2016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称,人民币纳入SDR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里程碑。
人民币由此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新增的SDR篮子货币。人民币入篮后,SDR货币篮子将包括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和英镑五种货币,其权重将分别为41.73%、30.93%、10.92%、8.33%和8.09%。
在人民币加入SDR前,我国向IMF缴纳份额只能选择美元、欧元、英镑或日元中的一种,实际认缴是用美元完成的。人民币加入SDR后,我国就可以用人民币直接向IMF缴纳份额,中国人民银行也在做相应的技术准备。而其他各成员国想用人民币向IMF缴纳份额也都可选择人民币。比如,IMF向各成员国提供的贷款虽是以SDR计价的,但实际拨款和还款通常是根据成员国的要求使用SDR篮子中的货币进行。人民币加入SDR后,应成员国要求,IMF可用人民币向其拨款,而成员国也可选择用人民币进行还款。
人民币加入SDR,对中国加强与市场的沟通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人民币成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金融政策的关注度和敏感性明显上升,客观上要求中国政府加强与市场的沟通,及时准确地传递经济金融政策信息,更好地引导市场预期。2016年以来,人民银行在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同时,就货币政策、宏观审慎管理、资本流动等国际上普遍关注的问题加强了与市场的沟通,释放了清楚、明确的政策信号,有效地稳定了市场预期。同时,人民银行还积极与境外央行和国际机构保持密切沟通,明确了境外央行类机构投资我银行间外汇和债券市场的流程,并与国际机构就人民币资产配置的技术细节和政策法规进行沟通,增强了国际投资者对投资中国金融市场的信心。在国际双边和多边场合,中国也加强了与其他经济体的政策沟通和协调,并利用G20主办国的身份,加强了舆论宣传工作,有效引导了市场预期,增强了各方对中国经济和改革开放前景的信心,为人民币正式加入SDR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改革与开放是中国经济和金融发展永恒的主题,也是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的关键。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既是中国融入全球金融体系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金融改革和开放的新起点。应当看到,人民币在全球贸易和金融交易及储备中的地位与其他主要国际储备货币还有一定的距离。中国应以人民币正式加入SDR为契机,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扩大金融开放,继续深化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有序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完善公共治理框架,使中国金融业发展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迈进。
编辑人:李娜 审核人:孙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