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保兑仓业务及风险关键点
保兑仓是指以银行信用为载体的,以银行承兑汇票为主要结算工具的,由银行控制货权、卖方(仓储方)受托保管货物并对承兑保证金敞口部分由卖方以货物作为担保措施,并且卖方承诺回购的前提下,由银行向买卖双方提供的以银行汇票为载体的金融服务,也可以称之为“厂商银”业务。
其主要解决企业全额购货的资金困境;处于供应链下游的企业往往需要向上游供应商预付账款,才能获得企业持续生产经营所需的原材料、产成品等。对于短期资金流转困难的企业,可以采取保兑仓融资模式,从而获得银行的短期信贷支持。
该模式是在供应商(卖方)承诺回购的前提下,融资企业(买方)向银行申请以卖方在银行指定仓库的即定仓单反动势力的贷款额度,并只由银行控制其提货权为条件的融资业务。
保兑仓业务除了需要处于供应链中的上游供应商、下游制造商(融资企业)和银行参与外,还需要仓储监管方参与,主要负责对质押物品的评估和监管;保兑仓业务需要上游企业(卖方企业)承诺回购,进而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融资企业通过保兑仓业务获得的是分批支付货款并分批提取货物的权利,因而不必一次性支付全额货款,有效缓解了企业短期的资金压力。
保兑仓业务实现了融资企业的杠杆采购和供应商的批量销售,同时也给银行带来了收益,实现了多赢的目的。它为处于供应链节点上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便利,有效解决了其全额购货的资金困境。
另外,从银行的角度分析,保兑仓业务不仅为银行进一步挖掘了客户资源,同时开出的银行承兑汇票既可以由供应商提供连带责任保证,又能够以物权作担保,进一步降低了所承担的风险。
保兑仓全称保证承兑安全承付的仓库,即用在押仓库里的100%物资(动产)作为50%授信的依据,根据支付结算的规律、物资运动与资金运动结合的原理开展承兑业务并规避风险的一种技术或方法。
保兑仓业务是基于上下游和商品提货权的一种供应链金融业务,也可以称之为“厂商银”业务,主要是因为该业务是通过生产商、经销商、仓库和银行的多方签署合作协议而开展的特定业务模式,银行承兑汇票是该模式下的主要银行产品和支付工具。农合机构以控制经销商向生产商购买的有关商品的提货权为手段,为经销商提供融资授信,并对应其销售回款的金额逐笔释放货物的货权。
在此过程中, 农合机构会尽可能争取生产商对经销商付款的担保或对货物的回购责任,并争取由可以信任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为货物进行全程监管,以规避业务风险。其具体流程如下:
保兑仓业务相关操作要点:
针对应付款项要符合4个条件:第一,合同已生效卖方已履约将货物发往仓储单位;第二,应收账款尚未到期;第三,对应的应收账款在合同中有明确约定的付款日期;第四,卖方能够提供发票的净额。
针对存货的选择要符合如下要求:法律权属明确且无权利瑕疵、货物价格稳定且易于保存、货物流动性较强且变现容易。另外对周转速度足够快、价格稳定的在控制成数上可适当放宽。
双重担保原则:
第一,销售商向银行缴存承兑金额的50%保证金,另以供应商给销售商的100%商品实物作为质押物作50%的授信,当商品库存低于50%数量时,销售商应联系供应商,供应商应及时补货,确保实物商品存量在50%以上。
第二,供应商除了向销售商供货外,当销售商无力偿付承兑款项时,供应商在收到银行通知时,负责回购已发的商品并支付余款。
保兑仓业务风险提示:
第一,承兑申请人或出质人经营状况异常:企业发生停工、停产事项;企业有较大规模变卖资产的行为;企业员工工资发放或存在问题,长期拖欠员工工资等;以及行业政策等宏观环境变动对企业经营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企业生产不正常,减产并已经出现了亏损;企业有大型项目投资等都需要银行加以关注。
第二,企业提供的抵押、质押物的数量、质量未达合同要求,或以假冒真、以次充好等;产品质量不稳定,常有退货情况且退货可能性不能可靠估计等;抵押、质押物保管有安全隐患,包装破损、质物受潮变形等;抵押、质押物市场价格出现大幅度波动;企业现实报价已经明显低于当初核定的价格等,银行需要及时关注相关动态。
第三,买卖双方发生未按正常出货程序办理出货的行为;企业不配合落实监管的措施;故意隐匿或损毁抵押、质押物的标志,银行应及时加以关注。
文章来源:银行联合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