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售假证假章多为单线交易
近年来,为了逃避监管或谋取其他非法利益,违法伪造证件、印章等案件呈现多发态势,甚至一些犯罪分子可以依照“客户”的需求进行“私人订制”。2016年至今,丰台区检察院共审查假证假章类犯罪案件80件81人次。
检察官在办案中发现,目前,制售假证、假章已经形成了链条式单线交易,各成员之间分工明确,形成了“制假-贩假-购假”链条,每个环节都由不同人员专门负责,只进行单线交易。这样的流程提高了制贩效率,从交易开始到交付“产品”在很短时间内就能完成。
例如,在某个制售医院假证明的案件中,被告人王某负责发放小广告、联系购买人等联络工作,被告人李某负责伪造医院看病手续,提供医院章样,更改病历、诊断证明、住院明细等信息,另有专人负责刻印章和提供假发票。这套流程如果顺利,购买人只需一天就能拿到全部材料。
王某已经不是第一次涉嫌制售假证、假章,2015年他就曾因贩卖假发票被警方行政拘留,随后他重操旧业。检察官表示,追逐暴利是制贩假证假章屡禁不止的直接原因,制作假证、假章成本很低,只需购置简单的设备,几毛钱的成本能换来数百倍的利润。
有的假证甚至能以假乱真。相关工作人员查验时,仅能比对证书与使用者个人证件信息是否相符,常常难以验证编码等涉及证件真伪的关键信息,从而增大了审查难度。如被告人成某使用伪造的行驶证、驾驶证为摩托车加油,加油站工作人员仅核对了证件上的照片和车牌号,而没有其他相关审核程序,故未能及时发现其虚假身份。
当下,制售假证的人也通过电商平台实现了网络化运营,完全实现了人货分离,使得侦查难度加大。购假者付款一般采用网络转账或货到付款,假证假章多通过快递送达,这种使用网络联系、收款、发货的交易方式隐蔽性极强。制假贩假者在交易结束后会要求购假者删除或自行改变联系方式,切断了公安机关通过购假者查处上游犯罪的线索。
检察机关建议,工商、城管、邮电通信、公安局等部门要加强联合,形成监管合力,除依法惩办购买假证假章的犯罪外,还要加大对制作、贩卖假证假章的源头犯罪的追查,捣毁制假犯罪窝点。物流行业要严格实行实名制收发货,对邮寄双方的交递物品定期甄别分析。此外,还要提高市民识伪辨假能力和法律观念,以切断制贩假证假章链条中需求环节。
文章来源:北京晚报
采编人:阮华玲 审核人:孙升